8月6日是广岛原子弹爆炸纪念日。反对美国投原子弹的人说:当时美军赢得太平洋战争胜利已成定局,“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造成20余万无辜百姓死亡的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其实是一场不必要的灾难。但如果从“日本人挨原子弹不冤枉”这个论点出发,论据似乎同样充分:虽然当时盟军赢得胜利已是举世皆知的事,但似乎还有一小撮人没搞清楚形势,那就是当时的日本政府。
其实投放原子弹前,美中英三国不是没给日本留最后的机会。1945年7月26日,三国已经发表了敦促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竟然于28日拒绝了该公告,这才让日本百姓品尝了美国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如此说来,广岛原子弹爆炸要怪只能怪当时的日本政府不见棺材不落泪。
但是,有趣的是,关于铃木贯太郎到底是不是“死到临头还嘴硬”的问题,在战后却成了一笔扯不清的糊涂账。根据日方事后披露的材料,铃木拟定好的声明本来是这样的:“内阁准备接受波茨坦公告,但不打算立即宣布,理由有二:等待苏联是否接受日本提出的调停要求;等待盟国的最后通牒经过正式外交途径到达。”然而,等到了声明正式发布时,这么一大段解释却被精简得及其含糊:“日本对波茨坦公告采取‘默杀’的态度。”“默杀”这个词,别说在英文中没有恰当的翻译,即使在日语中其意义也很含糊,表面上表示“无视、不予理睬”,但也暗含“暂不置评”的引申含义,但具体啥意思,要结合上下文推测。
也许有人要问,投降声明又不是谈恋爱,这么关键的时刻铃木玩这种暧昧干啥?原来,在正式接到盟军的《波茨坦公告》后,日本内阁27日进行了通宵的讨论。最终,包括首相和外相在内的大部分阁员都认识到:再这么折腾下去没有任何价值,摆在日本面前的只有投降一条路。孰料此时,陆相(陆军大臣)阿南惟几二杆子劲头爆发,大谈“唯有本土决战”“一亿玉碎”之类的昏话。这么一闹把在场的人都吓住了,要知道军队在当时的日本那是说不得、碰不得的主儿。铃木贯太郎本人就是军人出身,他太了解日本战前那些首相是怎么因为悖了军方意思而被干掉的了。最终,原本意义明确的声明被修改成了那样一种不伦不类的表态。铃木的本意,估计是指望阿南惟几之流智商低,只听出“无视”那层意思,同时又指望美国人心眼细,领悟到“再宽限几天”的引申含义。但到了这种时候,山姆大叔哪还有心情陪你做阅读理解题?一听说日本要“无视”它,直接两颗原子弹就扔过去了。
其实,即便美国人有那份闲心,也根本没有机会理解铃木的苦衷。因为这份回复,是由日本自己的新闻媒体同盟社翻译成英文的,而同盟社将“默杀”直接翻译成了“ignore”(无视)。
投下原子弹的路就这样铺成了。翻译仅是个小插曲,一手制造这场灾难的真正元凶,恰恰是那些日本军人,当他们大谈“一亿玉碎”时,致函忘记了自己根本无权干预外交,更忘记了自己本应是保卫百姓的,而没有让百姓赴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