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预计2027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
体量小、时长短、节奏快,吃个饭坐个地铁的功夫就能看上几集,短剧的制作符合当下人们碎片化的娱乐放松方式。强刺激的剧情、极致的情绪体验,一刻的“娇妻”或“霸总”体验,让人们瞬间从平淡的日常和繁杂的工作中跳脱而出,这种直接的“爽”感迎合了不少受众的碎片化娱乐需求。
但当“爽”劲过去,“文化差异”的现实问题依然存在。所以,在由浅层套壳到从题材、演员、场地等高度本地化这一深入内核的出海模式转变过程中,翻译所起到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
而是如何帮助企业从“走得出去”到“走得进去”,以更符合当地的文化语境从而触动观众的内心情感,破除文化壁垒,真正做到“剧”有品质,助推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全球文化的大潮中,与世界各地的观众建立起真挚的文化联系。
短剧出海:“霸总”是一招鲜?
欧美观众更爱看狼人、吸血鬼等题材,甚至还有Alpha、Beta、Omega(欧美同人文学中常见的三种人设)等细致划分;在东南亚市场,强制爱、契约婚姻、豪门恩怨、婆媳关系等题材最受欢迎。
关关难过关关过:本地化思维帮大忙
“出海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中国品牌出海的巨大浪潮已势不可挡,而本地化更是助力蓝图增长,立足海外市场的关键所在。
例如,《红楼梦》有很多隐喻,写这件事但不直接写,而是通过旁敲侧击进行暗示。在西方思维里,就必须直接表达,否则观众很难理解。
当然,这里我们也要注意,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有低语境文化也有高语境文化。
“出海搭子”全力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