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的翻译是让很多同学头疼的事情,即便专业水平过硬也还是容易在论文翻译这一环节翻车。那么如何能够专业的完成学术论文翻译呢?下面专业翻译公司来告诉你。

学术论文翻译

  学术论文翻译要点第一条:正式

  这大概是最广受认同的要诀了。年轻学者不论翻译论文的经验多寡,都知道要字斟句酌地以正式的文字撰翻译。不过有些学术圈前辈自认翻译得很正式,但其实翻译出来的文字与其说正式,不如说是无用,成为后生晚辈的负面教材。这些学者认为用冗长的英文字一定比短字好,有多音节的字在学术圈里显得更有份量。但这样根本不是用语正式,而是自以为是,一定要避免。

  有时候选字很简单,例如缩翻译一定要避免,本质上缩翻译就是不正式。另外,口语用的字词或片语,像是「东西(things)」和「差不多(pretty much)」,是绝对不可出现在正式翻译里的,「不错(lived-in)」、「等一下(put off)」等组合型片语也都不适当。较难选择的是一些正统用法,例如「开始」要用commence或是begin、「显示」要用demonstrate或是show、「居住」要用reside或是live,这些字在某个用法下能让论文变得更易懂,但用另一种用法可能反而有反效果。关键就在判断力。选字是一项必备的学术技能。

  学术论文翻译要点第二条:客观

  用字客观的相反就是用字主观。用字客观就能强调出论文的主旨,用字主观则减损了论文主旨的力道,反而凸显作者本身。先举个用字主观的例子:「我正把笼子的门关上时,不小心碰倒了水盘,水溅了出来。」这样的事件若不提及作者可以表达得更清楚:「正关上的门碰倒了水盘,溅出的水弄脏了纪录。」第二种翻译法保留了所有讯息,水溅了出来,而且读者清楚知道是谁造成的。

  使用客观文字的原因之一是将作者从读者的思绪抽离。读者可从论文标题页知道作者的名字,这样的信誉就足够了。用字客观能将论述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让事实与观察报导般的论述来主导,依赖的是有条理的思路和情感中立不偏私的解释。人称代名词、个人意见、其他人的引述会破坏这样的行文,偏离了焦点,读者就是不想被东一句、西一句出自个人的典故震得头昏脑胀。

  学术论文翻译要点第三条:精确

  精确的学术翻译可以有好几种形式,但每一种形式的共通点就是「是什么就说什么」。例如翻译学术论文时,一定要精确描述研究材料和方法,这么做的好处不只一个。举个例子:一位化学家辨别出14种化合物,无疑证明了他高超的实验技巧。但若翻译成一位化学家的研究成果是找出了一打以上的化合物,读者就得自己猜。况且「14」翻译起来又比「一打以上」精简,啰嗦在学术翻译里绝不是美德。

  精确也表示准确,这是任何好论文的基本要件。不准确就导致谬论、资讯不实、误差、谎言,还有哪件事比起被指出事实有误,更有损论文和作者的声誉呢?而且不准确的用字还会误导读者、让人困惑。举个例子:如果一群诗人聚集的场合被称为「集会(assembly)」,隐含的意思就是会有正式的决策,若称为「会议(conference)」则表示欢迎大家讨论。这两个词不见得可以互相替换,是什么就说什么相当重要。

  学术论文翻译要点第四条:抽离

  抽离这个词意指作者让自己与所翻译的文字保持距离。等等!这听起来不就是不精确了吗!作者怎么可以简要地主张一段出处或结论是站得住脚的,然后又自打嘴巴?听起来很怪没错,但看似壁垒分明的作法其实非常相辅相成。作者可以、也应该在论文里坚定且谨慎地阐述论点,但毕竟实验结果、专家、过往纪录往往都可能产生相反的结果,完全取决于不同的诠释和情境,因此作者需要些防护措施。

  学者创作论文是为了接受学术圈同侪的检视,引发讨论,因此就算某些领域的某个主题最终真的可以达到共识,作者也不需要自己下最后结论。翻译学术论文的目的其实是为知识做出贡献,因此作者可基于现有最好的证据主张某个真理,同时开放其他人针对同一主题做研究。自我抽离才能广纳更多的观察,鼓励后续研究。学术同侪也不会因为抽离而彼此疏远,反而往往会一起参与讨论。

  这样的沟通对话可以透过翻译的文字来传达。例如作者在专业上想表达谦逊时,可以说:「或许…」、「这样的结果意味着…」、「极有可能的是…」,相较这样的语调与较强硬的宣称「这证明了…」、「结果显示…」、「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论文里使用较低姿态的语气丝毫不减损学者的身分地位,结果正好相反。藉由抽离自己,学者展现出对研究和方法论的信心,结论也就不言自明了。

  以上就是学术论文翻译需要了解的要点,当你掌握这些论文翻译的要点后,相信论文的通过率能够大大提升。如果您有论文翻译的需求,拥有丰富论文翻译经验的语言桥翻译公司,能够有效的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