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一直以来都是笔译领域中难度要求最高、专业要求最强的翻译工作之一。能够将文学翻译做好,做出名的无一不是翻译家水平的专家。但是对于文学翻译,很多人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有的人认为文学翻译应该是完全还原作者本意与风格,有的认为应该根据读者受众进行适当的本地化与一定的二次创作。这里我们就来探讨下好的文学翻译是否应该从读者角度考虑?

 

  文学翻译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效益是译者必须考虑的因素。失去了读者的支持,任何译作也不能说是成功之作。

  也许某个诗人或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确实没有考虑到未来的读者,但翻译工作却不同,它就是要直接为目的语读者服务的。

  作家叶兆言认为写作是一种对话,如果把 “写作”换成“翻译”,那么它也完全适用于文学翻译。

  此外,绝大多数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除了想通过翻译来尽可能介绍异域文学、文化之外,还不可避免地有物质方面的考虑。

  物质利益从何而来?当然需要读者认可他们的译作并愿愈为此付帐。因此,译者在一定程度上迎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品味是必须的。

  这一论点也可以从接受美学上得到证实。每一个读者在进人阅读之前都有自己特定的“期待视界”。

  所谓“期待视界”,是指读者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前,由其全部相关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之和所构成的对作品预定的鉴赏趋向与心理定势。

  它形成了读者的内在审美尺度,潜在地支配着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和方式。期待视界对干文学接受活动来说至关重要。

  读者每当接触到一部新作品,该作品就会同他的期待视界发生互动,期待视界决定了读者感知的方向。

  因此,文学翻译文本应当满足读者的期待视界,以利于读者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