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百度、阿里、腾讯等技术巨头纷纷布局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中译语通、新译科技、小牛翻译等技术领先型企业纷纷利用技术优势染指传统人工翻译市场;就连人工智能的典型代表科大讯飞也不放过这个机会,推出了“晓译”翻译机;紧接着,恐怕还会有一大波各种品牌和类型的“翻译机”奔波而来。长江商学院张维宁教授说,五年之内,翻译这个行业将被人工智能取代。

 

  技术发展太快,速度超乎我们的想象。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机器翻译的发展,让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翻译公司的价值以及翻译的价值。是问,路在何方?

  我权做个比方,把翻译比作医生,医疗设备再先进,总要有医生来根据体检报告开处方。翻译机再强大,也要有译员来看看翻译结果是否有偏差。况且,对于医疗设备使用以及研制的过程,离不开医生的专业知识;同理,对于翻译机器的开发和利用,也同样离不开翻译人员的专业知识。这个比方不一定全面,但至少从一方面说明,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价值、医生的价值和翻译的价值。

  然而,时代不同了。变化快了,要求高了。从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到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再到如今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精准度越来越高。作为以人工翻译服务为主的公司,不得不思考如何在技术发展和转型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人工翻译的质量和机器翻译差不多,如果人工的水平还不足以判断机器翻译的好不好,那么人工的价值何在?

  时代要求人类不断进步,要学会利用技术,否则就真的会被机器取代。对于我们而言,技术不一定为我所有,但一定可以为我所用。善用技术的力量,掌握最新的动态,甚至与技术融为一体,增强我们的服务能力和效率。

  技术之外,我们还需要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乔布斯是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正是他对细节的狂热追求,才成就了苹果公司。如今,机器已经能替代人从事绝大部分的工种,人高于机器的地方,就在于此。

 

  相信大家都读过胡适先生的小文《差不多先生》,“差不多先生”被胡适先生称为“最有名的中国人”,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 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此文短小精悍,却道出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劣根性,懒散和不认真。

  还记得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吗?张瑞敏对着76台有缺陷的冰箱说:“大家看看这些产品,不是这戳个窝,就是那划个道,不是螺丝没拧紧,就是线头没焊牢;一共76台,都是这种问题。可能有人会说,这些都是小毛病。不错,都是小毛病,离标准就差那么一点点,可就是这么一点点,却总是做不到位,为什么?质量、质量,我们不是天天讲,天天练吗?怎么就是引不起大家的重视?德国的生产线,德国的零部件,人家还派了专家来指导,怎么会干成这样?我们究竟比德国人少了什么?我看啊,不缺胳膊不少腿,就少了一样东西,质量意识!每台冰箱都贴上了责任人的名字,谁出的问题,谁砸!” 这么一个举动,激起多少中国人的自尊心和爱国心。十几年的功夫,质量意识和精细化生产理念推动着中国生产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家电行业的霸主,全球制造业的中心。

  如今,中国的服务业,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即转型升级的问题,尽管这个时代和海尔大发展的时代已经相去甚远,但整个服务业质量与精细化能力的提升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和中国的未来。

 

  时代的车轮已经把我们从工业时代推到了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时代,计算能力强大,并拥有了思考能力的机器人会逐渐步入舞台中央,势必与人一决高下。差不多先生的毛病,机器人没有。差不多先生所犯的错误,机器人不会犯。差不多先生能干的事,机器人能干的更好。差不多先生势必会被机器人踢出历史的舞台。未来,社会需要有思想,有创意,有工匠精神的人。不管技术发展到哪一步,这类人才必有用武之地。他们才是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而机器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