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工作中,好的习惯会直接影响到翻译作品的质量和层次。新手翻译在实际翻译中会多多少少有一些坏习惯。这些看起来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在实际中有时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最好从一开始就改掉这些坏习惯。
1.拿到文件就开始翻译
我们在考试的时候,老师常常说,不要拿到试卷就开始做,要先把整个试卷浏览一遍。做翻译也一样,拿到文件后,先看看客户有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很多客户,尤其是经常有文件需要翻译的客户,通常会提供 Style Guide(风格指南),Translation Instruction(翻译说明),References(参考)、Glossary(词条)以及Translation Memory(翻译记忆库)等等。
风格指南和翻译说明是客户对译文风格和文件格式上的一些要求。比如有的客户要求“transcreation”,翻译的时候就要大胆一点,该省的省,该添的添。再比如,有的客户要求在中文与数字之间空一格,总之,不论这些要求多奇葩,都得遵守。
有的说明非常详细,长达几十页,很多译员一看这么长,翻译时间又紧迫,就选择不看,最后出来的译文不符合客户要求,轻则反复修改,重则拿不到报酬白干。所以,一定要认真阅读客户的说明,长篇幅的说明通常会分条分段,前几句说明要求,后面都是阐述和举例,如果时间紧急,那就读一读每一条的标题,把重要的要求高亮出来。
词条是为了保证译文一致性。比如词条里规定CEO翻译成“执行总监”,你就得通篇用“执行总监”,不能一会儿用“执行总监”,一会儿用“首席执行官”。记忆库是在使用翻译软件翻译时将译文入库,下次翻译的时候导入这个库,如果有相同的句子出现,译文会自动跳出来。
就算你觉得这个译文翻译的不够好,也不能擅自乱改。当然,如果有明显的错误,可以向客户提出。自己平时也要整理词条,积累记忆库,方便日后翻译。
参考有的是源文件,有的是以前译好的文件。源文件对于帮助理解很重要。因为在用翻译软件翻译时,软件会把整个文件分成一个一个的句子,有时顺序会乱,或者会因为一些格式而把一个句子拆成两半,机器总归是机器,比如ABC Inc. recognizes and respects the privacy rights of individuals. 软件会把 Inc 后面的点识别为句号,把句子拆成两半,这个时候就要去参考源文件。
之前的译文也要浏览一遍,了解翻译风格、用词,有时候也能找到相同的句子,翻译时直接照搬过来,事半功倍。
如果客户没有提供说明和参考,翻译之前也要浏览一遍文件。看看它大概在讲什么,是法律类还是科技类,是网站本地化还是产品宣传资料,翻译的时候是该尽量直译还是意译?这些在翻译之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在翻译工作中同样适用。
2.翻译过程中三心二意
翻译需要十分专注,不能三心二意。现在都是用电脑翻译,有的人在翻译的时候,一会儿看看新闻,一会儿刷刷微博,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频繁查单词也会影响翻译质量。翻译时难免遇到生词,遇到生词当然要查,但是如果每翻译一句,都有三四个单词要查,那真该好好提升一下词汇量了。
频繁查词会影响对整个句子的理解,而且词典(尤其是英汉词典)上给的词义会禁锢你的思维,比如subject to这个短语,在文章中非常常见,词典中的意思是“使服从于”“使隶属于”“使经受”“使经历”等等,但是放到句子中,比如“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accurate at the time of posting and may be subject to change from time to time.”,这几种意思似乎都不适用,这里是指网站上的信息会被修改。因此,切忌看见不认识的词就查,要先理解整个句子,有时候甚至可以推断出词的意思。
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更应该避免,那就是对自己的记忆不放心,怕记错了,总要去确定一下才安心。这时就要对自己有信心一点,如果整个句子的意思在逻辑上是合理的,那基本上不会有问题。
其实做翻译能快速提升词汇量,每查一个词要稍微用心记一下,遇到一个生词,第一次查要在脑海中留下一个印象,第二次查要能彻底理解它的含义,第三次查是为了保险,第四次遇到就不要再查了。
3.翻译完不读一遍译文
把源语全部转化为目标语并不算完成翻译,还要润色校对。在把文件交给客户前,至少要从头到尾读一遍。通读一遍能发现语句不通顺的地方和错别字。
现在大多数人都使用拼音输入法,很容易打错字,加上我们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很多字都不会写了,所以可能出错了都没意识到,最近我发现自己对错别字的敏感性也不如从前了。审校在审稿的时候,看到错别字立刻会觉得这个译员是个菜鸟。
有的文章本身翻译的很不错,按1-10分评分(10分最高),本来能拿到7分,如果客户不算苛刻,7分基本不会有问题,但是如果中间有几个错别字,那最多只能拿到5分,5分是不合格的。
另外,如果还不会盲打,先学学吧,不要让手速跟不上思维,每天坚持练习,一个星期左右就能练成。很多人在求职的时候简历里都会写能熟练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真的吗?反正我是工作以后才学会的,尽管我在简历里面也那么写来着。如果有时间,学一学基本操作吧。客户经常会要求译文的格式与原文保持一样,而且有的时候格式还挺复杂的,不要让格式辜负了你的翻译。
翻译不仅仅涉及翻译,还关系到很多细节问题和技术问题,很有些繁琐,遇到为格式焦头烂额的时候甚至让人怀疑这还是在做笔译吗?用好工具能事半功倍,用不好就事倍功半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出"译文不好"的原因。
译文好,总是有好的道理,特别是正规出版物的参考译文,作者一般都有一定水平,又精雕细琢反复修订,比还在打基础阶段的多数翻译初学者来说,质量必然要高。
所以没有必要面对好译文埋怨自己不行,饭要一口一口吃。相比网上的材料,还是建议买书看,价格也并不多么贵。
译文不好,也是有不好的道理。有的是翻译理念问题,比如有的材料,宣传用的,不会纠结一些英美人不能理解的地方,或者因为中英语言差异,结构调整比较大,给人没有字对字翻译的印象。
有的确实也是质量问题,比如审校环节缺失,比如他人代笔,各种各样。感觉有问题,都不妨自己多去研究琢磨,有时候反而对学习有促进作用。
无论参考译文好与坏,其实都不如形成自己的翻译习惯重要。说到底,参考译文是别人的,是别人思维的产物,不会轻易就移植到自己头脑中去。即便移植,也只是表面。
看到长句,拆分还是直接翻,看到不熟悉的词,是换种说法表达还是查工具书,时间状语放前面还是后面,这些都需要自己形成固定的模式,或者在平时形成清晰的概念。
自己内化生长出来的这种习惯,要比参考译文更重要,它可以一直跟随,不会轻易遗忘。而且也适合自己的水平,比如如果基础一般,至少形成多用简单句的习惯,保证不出错,基础好,就可以灵活准确用长句、用分句、用小词,在不出错的基础上出彩。
翻译之所以难,就在于它不是学了随时随处都可以直接搬运。从理解原文、构思结构到选择词语,每一个环节往往都需要自己去琢磨,所以要多体会,多“品”,一两个小时琢磨一句话也不为过。
这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不是搬运的过程。所以看了很多书,背了很多词还是翻译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太过于求快,注重知识积累而忽略能力建构,没有形成自己的翻译思维、翻译习惯。当然,在此之前足够的知识储备也是必须的,巧妇也要有米才能做饭。